-
东海岸 你必须懂得的“口罩文化
口罩說明:
说这是平凡的一年?“己亥年末,庚子年春,荆楚大地疫,染者数万计,众惶恐 ,足不出。”这又是竭力拼搏的一年。“南山抵守江南郡,九州同心,能者皆竭力。”疫情当前,举国闭门“战疫”期间,翔安区检察院内刊《东海岸》,也将从线下刊物转到线上平台,在《翔安检察》微信公众号《东海岸》栏目与大家见面。从2004年12月创刊至今,《东海岸》走过了15年,于你们而言,它可能稍许有些陌生,但对于翔检人来说,它是十五年来翔检人停靠的驿站和港湾。在微信栏目《东海岸》中,我们将会不定期推送翔检人的各类作品,关于生活,关于案件,关于感悟,关于热点......利用互联网线上平台,将属于翔检人的故事和精神传递给大家。十五年,它是年轻的,但即使它身在朝阳,我们都希望它尽快火热,我们大家都希望它是立体的,翻开时,能给读者带来呼吸般的通透感,更能有似知音般的共鸣感。寻寻觅觅,我们在不断摸索中走过了15年。这一路走来,翔检人所经、所睹、所思、所悟尽在《东海岸》。如今,《东海岸》适时而变,带着翔检人的历久弥新的梦想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一路前行。盼诸君来,与之共享。
今年过年前,疫情开始传播,专家鼓励大家佩戴口罩。但是回到农村老家后,亲戚不愿意戴口罩,说,自己本来没病,戴了口罩别人会以为我有病。那刻我幡然体会到,口罩的最大标签是:此人有病。
口罩脱销,但显然买家都是年轻人。家里多个长辈更是顽固地拒绝佩戴口罩,凭着一身正气出门买菜串门。表面上看年轻人更惜命,但实际上说明了大部分老年人还停留在佩戴口罩等于承认自己有病的刻板印象中。
但是过了短短数天,随着新闻铺天盖地的宣传,广东省等地方政府发布的“口罩令”及因为不佩戴口罩被行政处罚的消息,政府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让大叔大妈们都自觉戴上口罩。
如今,在路上常常看到独自行走的老人家也乖乖戴着口罩,让我心里不惊赞叹。心想,一个小小的口罩会不会像那只蝴蝶,引起巨大的效应?
说起口罩的起源,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师就带着“口罩”。
在13世纪的中国,从事一种职业的人会在脸上围块布,其目的总算跟卫生搭上点关系:食品卫生。而他们就是宫殿里的宫人。《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据说,这种“绢布”由蚕丝和黄金线织成。看来当时口罩是非常人能使用的稀有器件,功能和用途是防止侍者的唾沫星子和气息污染了尊贵帝王的食物。
以上说明,最早的口罩带有宗教和阶级的意味,换做今天的说法就是俗人或底层人较为低等,所以气息较为污秽,这和如今口罩的公共卫生目的相去甚远。
自19世纪开始,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医生,出于外科目的对口罩进行了先后改良。口罩的目的开始明确:
用于捂住口鼻,或阻断病毒传播,或防止吸入毒霾等污染物。伴随着1918年开始为期两年的史上最可怕的「西班牙流感」,口罩从医院走出来,变成公众常备用品。自此,口罩才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品。此次流感,世界预计死亡人数约为 5000 万 (最新有研究估计约为 1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
戴口罩除了被认为有病以外,还有可能代表图谋不轨。在中国,口罩充满了防备和警惕的气息,戴口罩会被投之以异样的眼光。
国家卫健委专家院士高福在疫情期间接受媒体采访强调称:疫区“口罩文化”至关重要。
我认为这一说法耐人寻味,说明了在本土文化中,哪怕经历过恐怖的SARS,口罩仍然被打回原形,继续戴着贬义的标签。高福的说法说明我们需要为其打好主战场,转变风向。通俗点说,就是不要让不戴口罩的鄙视戴口罩的,而是要戴口罩的鄙视不戴口罩的,让不戴口罩的人产生耻感!只有这样,防疫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这次疫情期间,日本向中国支援了大量的口罩。他们不仅送出了珍贵的医疗物资,也通过包装标签上的一句句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文化温情。
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那一刻,我们真正感受到,面对疫情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但日本有能力向我国支援口罩,也是因为其本国充足的口罩供应,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口罩大国”。据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统计,2018年日本全国口罩年产量约为55亿枚,其中家用口罩近43亿枚。这源自日本的“口罩文化”。
对不少日本人来说,口罩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无数个场景下,可以看到口罩满满的存在感:地铁车厢,它在密集人群中带来保护自己的安全感;感冒生病,它是利他利己的社会礼仪;餐馆饭店,它是服务业的质量保证。日本的 “口罩文化”的起源包括多方面原因。首先是现实原因,据说日本的国民病“花粉症”促进普通家庭使用口罩。其次有历史原因,1918年,西班牙流感肆虐世界,日本超过2300万人被感染。但归根结底,戴口罩与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文化传统也促进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之下,“有备无患”渐渐成了一种全民义务。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让公共卫生防护意识和自律意识,上升为我们社会的共识,让口罩逐渐从疾病防护用品演化成为日常用品。
推行“口罩文化”,不仅意味着推行一种应对传染病的科学方法,更是推行一种利他的文化。它要求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进行转变。
“口罩文化”本身就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没时间化妆则戴上口罩遮掩,类似我国古代深闺女子手帕掩面的功用;有些人戴口罩的原因很简单:不想和人说话;还有人觉得自己带上口罩的样子更美!无论是什么原因戴上口罩,“口罩文化”一旦形成,意味着戴口罩不存在贬义的标签。我相信,经历过疫情之后,佩戴口罩将成为我们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值得称道。
佩戴口罩只是生活习惯的一小部分,关于人与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我们应该改变的还有很多。
我们有必要重温多年前钟南山所写的《抗击SARS,反思我们的人文精神》一文。该文指出,“SARS引发了人民对自身行为方式的标准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思考……SARS事件是危机,也是人们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良好契机。”一个民族在灾难中所失去的,总是以社会的巨大进步为补偿。
“口罩文化”只是我们转变生活方式的一方面,但也许它会像只蝴蝶,引发我们思想和思维的更新,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强大。